不是魔鬼也非天使 食品添加劑怎樣左右我們的生活2009-03-06
2月25日,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對食品安全法草案進行了四審,以立法的形式,強化了對食品添加劑的嚴管與規范。2月28日,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了《食品安全法》。
“自從奶粉事件之后,要求採訪食品添加劑問題的媒體突然多了起來。可大家擔心的問題大多和添加劑八竿子打不著。這方面,人們的誤解是如此之多。”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任副教授、食品科學博士范志紅說,自己最近一直在解釋瘦肉精和三聚氰胺並非食品添加劑。
然而,大部分公眾即使解決了對瘦肉精、三聚氰胺的疑惑,又要面對山梨酸、苯甲酸、谷氨酸鈉、核?酸鈉……等食品包裝上的專業名詞。究竟什麼能吃,誰又知道呢?
食品添加劑並非魔鬼
“大規模的現代食品工業,就是建立在食品添加劑的基礎上的。”范志紅說,全世界的食品添加劑市場每年銷售額達到160億美元以上。“日本的食品添加劑用量比我們還要大,美國也一樣。這些技術基本上都是國外幾十年前開發、我國最近20年才學著用的。”
按照國內2008年6月開始實施的《食品添加劑衛生標准》,食品添加劑分為22類,共1812種,其中包括添加劑290種,香料1528種,加工助劑149種,還有膠姆糖基礎劑55種。絕大多數添加劑,都是在國際上廣泛使用之后,才引入中國的。
而用甲醛發泡海產品,用吊白塊漂白粉絲,用蘇丹紅給辣椒油增色,用工業石蠟給水果上光,都是國家禁止的。所以,甲醛、吊白塊、三聚氰胺等物質根本不屬於食品添加劑。
盡管三聚氰胺和食品添加劑本來毫無關聯,但2008年底,《食品真相大揭秘》一書,卻因三聚氰胺事件在網絡上躥紅。
引進該書的北京新經典文化公司的李昕告訴記者,該書是2006年日本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,作者安部司自稱在日本食品行業工作20余年,是食品添加劑工廠首席推銷員,深知食品加工生產的台前幕后,書裡揭露了很多不為人知的細節。
范志紅表示,由各國許可使用的食品添加劑,在正常用量下不會引起不良反應,但如果攝入量過大,就可能帶來副作用。同時,各種食品添加劑之間的相互作用,也有待研究。因此,應該優先食用接近天然狀態的食物,特別是對於生理功能尚未完全發育成熟的兒童。
“可惜,我們的貨架上給孩子的零食,品種最多,使用的添加劑也相當多樣。而他們幼小的身體,解毒能力最差,本應遠離大部分食品添加劑。”范志紅說,應當肯定食品添加劑對食品美味方便等方面的貢獻,但也應避免過度追求口感、顏色、味道。